;橄榄核雕-历史渊源中国的雕琢工艺,无论玉、石、竹、木、牙、角,皆能因材施艺,达到神奇的美学效果。即使果核,也能出奇制胜,雕出生命或意境来。核雕古已有之,宣德年间,夏白眼在橄榄核上雕刻出十六名孩儿,童身只有半粒米大。明代以桃核雕舟,名家辈出,屡见著录。魏子敬所记王毅,微雕核舟,复盖竹篷,“船舱宽敞”,有小窗四扇,可以开闭,右窗刻有“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”,左刻“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”,为刻划苏东坡、黄庭坚、僧佛印,泛舟赤壁也。舱中苏、黄各执书卷一端,相对而谈,佛印袒胸,胸挂佛珠,粒粒清晰。船尾二人,靠一扇火炉,侧耳向火,仿佛耳听壶水沸腾声。船底铭刻:“天启壬戌(1622)秋日,王毅叔远甫刻”,并篆文小印:“初平山人”。魏子敬此《核舟记》,曾收入中国中学课本。大书画家李日华在《六砚斋笔记》,也记有王毅另一同类作品,足见王毅所作之精微,世代传诵。明代陈贞慧《秋园杂佩》,则记有丘山另一核舟。到清代,核雕续有进步。清初有人雕念珠一百零八枚,“圆小如樱桃,一枚之中,刻罗汉三四尊或五六尊,立者、坐者、课经者、荷杖者”等“合计之数五百”。
核雕之精如此,故清代士大夫,往往以此为饰,随身佩戴,更入佳境;有雕成双层画舫者,人物竟达五十八名之多。现今核雕***品,只要精微,无做旧痕迹,即百年前物,颇具收藏价值。【舟山核雕】核雕工艺品造型活、立体感强、线条清晰流畅、人物有神、风格细腻、以材取景、以小见大,整体精巧,价值极高,是玩赏和收藏的珍品。使核雕核舟名满天下的,是明代苏州人王叔远所雕核舟,魏学洢写了《核舟记》,后辑入《虞初新志》,因而广泛流传,扬名天下。舟山村,虽以山名,但周围并没有山。这个村坐落在光福与胥口交界的地方,地域偏僻,西距太湖不远。在2500多年前,这里为吴王阖闾所置“造舟之所”,舟山之名,也许正是由此得来。随着吴国的覆灭,“造舟之所”不复存在,而地名却保留了下来。舟山人不能再造“大舟、战船”,曾几何时,开始雕刻“核舟”以为生计。即在桃核、杏核、橄榄核上雕刻“袖珍型”的小船。明代魏学洢曾撰《核舟记》,记述奇巧人王叔远在径寸之核上,刻成有苏东坡、佛印、鲁直、舟子等鲜活人物的“东坡泛赤壁”之舟。舟山核雕的历史有100多年,当时舟山人殷根福在上海城隍庙开设永兴斋,出售橄榄核雕罗汉头像,风行一时。受殷根福影响,核雕成为舟山人的一门传统而独特的手艺。舟山核雕主要是在橄榄核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