姓名:邵忠田
年龄:63岁
职业:玉石雕刻家
信条:有人说我就像一块石雕,本来是埋藏在泥土中一块平淡无奇的大石头,一朝重见天日,经过精心打磨,成为一个极具观赏价值的工艺品,受到人们的关注。
成绩:我的雕刻手艺是祖传的,但我的创作却在不断创新。微雕、浮雕、工笔、线条……将这些工艺统统用到玉石版画里,我是第一个;给玉石漆色我也是第一个;用玉石雕刻能够演奏的民族玉乐器,我同样是第一个。凡是能画出来的,我就能创作的出来。
梦想:我曾经雕刻过全套的《红楼梦》玉石版画,一共有230块。接下来,我准备带着弟子一起雕刻《水浒》、《西游记》、《三国演义》,补全四大名著。还有一个梦想是带着我雕刻的22件玉乐器,继续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演出。
邵忠田的名字,是与纤维玉雕联系在一起的。在即将开始的保利夏季艺术品拍卖会上,邵忠田的几件旧作赫然在列。
出生于雕刻世家的邵忠田,自学习雕刻,喜欢玉石与音乐,“今年3月刚雕完《富春山居图》,最近正在创作《千佛图》。接下来最想做的就是雕刻一架玉三角钢琴,顺利的话今年年底就能开始雕刻背板了。”
在邵忠田看来,制作玉乐器是自己兴趣的最好结合,“有个形容词说玉振金声,形容的就是声音洪亮,音韵和谐,这也是玉乐器的特点。把玉石雕刻和音乐结合起来,是我的一个梦想。”
1991年至2005年,从第一把玉二胡开始,邵忠田一发不可收拾,雕出了琵琶、古筝、月琴等22件民族乐器,更“雕”出了一支玉乐团。凭借着独一无二的全玉制乐器,这支乐团走进了维也纳新春音乐会,也走进了肯尼迪艺术中心,“下一步要去悉尼歌剧院,玉钢琴是主力,这也是玉钢琴首次出国演出。”邵忠田如是说。
跟着父亲学雕刻
我是山东文登人,搞雕刻算是家学渊源。
爷爷早年间做大石工艺品,专门搞石雕,父亲是个章印雕刻家。
我喜欢玉石、喜欢雕刻,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父辈们的影响。
四五岁开始,我就对雕刻特别感兴趣,父亲看我喜欢,跟我讲了不少雕刻的门道。
8岁的时候,父亲教我学刀法,也就是怎么用刀。大一点儿就学构图,学着刻章印。
我现在雕刻手艺,都是小时候打下的基础。
1956年,父亲闯关东,我也跟着去了哈尔滨,赶上过上山下乡。
1979年,我考上长春地质学院,选的专业是矿业。专业是我自己选的,我自幼就喜欢石头,再加上当时战天斗地的思想影响,有点儿年轻人的热血情怀在里面。
能用刀切割的纤维玉
我搞雕刻,用的都是纤维玉。很多人没听说过这种玉,说起来,这还是我发现的。
这种玉石深埋于秦岭山脉,料石软中带硬,非常适合雕刻。在1996年举办的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上,这种玉被正式定名为秦岭玉。
刚刚发掘出来的纤维玉硬度很低,大概只有3.2,稍微锋利点的刀就可以直接切割,切起来像切胶皮。将料石搁置在阴暗通风的山洞中3个月左右,料石会慢慢变硬,当硬度变为3.5左右时,就成了非常适合雕刻的胚石。
这种玉石硬度低,用机器根本雕不了,一雕就塌,所有的作品都必须全手工雕刻。我的刻刀都跟别人的不一样,都得单磨,磨刀的时候先用油蘸,磨完之后再用水蘸。
学小提琴打下听力基础
我以前拉了18年小提琴,二胡也拉过五六年。那时哈尔滨会小提琴的人很少,生性好奇的我觉得小提琴很奇怪,就特别想学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找个小提琴老师可不容易,父亲不忍心看我失望,着实费了不少劲。
小提琴易学难精,到现在,我也说不上精通。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,我的听力不错。这听力的功夫,给我后来制作乐器帮了大忙,只要一听声,我就能听出来对不对。给我几百个碗,我能用它们敲出一首歌来。
有了小提琴的基础,我又对二胡产生了兴趣,因为它的弦更少,只有两根弦。